血淋淋的新生兒胎盤,經過簡單的沖洗、水燙、烘乾,研磨成粉後就製成膠囊出售……這是記者近日採訪中看到的加工過程。調查發現,僅哈爾濱一知名婦產醫院附近,就有二十幾家胎盤加工作坊。他們普遍缺乏消毒設施,衛生條件較差,膠囊多為三無產品。當地執法人員表示,對於類似投訴,由於無法定性,執法存在困難。(11月17日《人民日報》)
  對於胎盤處理,原衛生部態度十分明確: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買賣。換言之,市場上是不該有胎盤或者含有胎盤成分的藥物出售的。但事實是,在國藥準字查詢系統內輸入“紫河車”,我們能看到至少12家醫葯生產企業存在。而“紫河車”便是胎盤的另稱。一方面是衛生部門嚴禁買賣,另一方麵食藥監部門卻給藥企“合理合法”生產的鑰匙。兩大監管部門彼此“互掐”,市場出現隨意售賣亂象就在意料之中了。
  胎盤口水仗之所以一直打了這麼多年,爭議焦點主要在於安全風險問題和是否有藥用價值上。毫無疑問,胎盤因為來源不明、病毒檢測、病毒滅活等存在較大難度,很容易突破“衛生屏障”,危害人們健康,尤其是民間簡單烹煮,甚至還可能導致傳染病的人際傳播。但另一方面,我國民間不僅有吃胎盤大補的說法,我國傳統中醫更是認為,胎盤有補腎益精,益氣養血之功,“是非常好的大補藥材”。而這也是被現代醫學所證明瞭的。
  顯然,能不能吃並不是個問題,如何規範、監管好市場才是問題。胎盤大行其市,根在來源失序雜亂。按照《物權法》和原衛生部規定:胎盤權屬產婦。但從記者調查看,“八成產婦將產後胎盤交給了醫院處理”。既然醫院有權處理,那麼,要規避醫院與藥商結盟牟利,難度可想而知。“若發現醫院或醫護人員有買賣胎盤的,將根據《行政處罰法》和《醫療廢物管理條例》追究”,這本身似乎也表明這是預料之中的。
  一方面是禁止,另一方面是一路綠燈,不是對著乾,而是出發點不一樣,除了執法客觀上有難度,誰能說這不是對自我規定缺陷的妥協?或者可以這麼理解,當初衛生部的批覆本就有個前提:防止非法買賣。惜乎在表述上沒有將細節明確,給自己留下了執行難的死局。
  根治胎盤市場亂象,靠道德自律不行,靠機械打壓更不行。這首先需要權威部門給公眾上好科普課。讓公眾看清楚,胎盤到底是醫療垃圾還是醫葯寶貝。是壞東西要堅決逐出市場,但如果是好東西也不能浪費,完全可以光明正大地請有資質的製藥企業科學加工處理,變廢為寶,造福於民。
  而最迫切的還是要解決好兩個問題。一是理順職權關係。只有明確胎盤市場監管的責任主體,才可能杜絕兩婆婆管不了一個胎盤的亂象;二是給制度補位。監管體制建立了,責任機制明確了,對胎盤源頭和制售過程監管起來也不會舉棋不定,對敷衍塞責、姑息縱容者也好追責。
  文/晴川
  
  (辣味時評,一掃就行!歡迎各位親愛的作者關註紅辣椒評論官方微信!同時官方微信平臺將不斷推薦展示優秀作者!)  (原標題:根治胎盤市場亂象亟須法律補位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zx99zxgeb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